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无疑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装甲车辆之一。这款坦克的研发始于1917年,并在同年及1918年投入战斗。雷诺FT17轻型坦克设计上有两种不同的炮塔类型:铸造炮塔和铆接炮塔。其武器系统也分为两种选择:一种是装备法国制造的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配备2400发子弹;另一种则是配备法国皮托SA-18坦克炮,口径为37毫米,装备炮弹240发,主要用于对付步兵。
在一战的战场上,雷诺FT17的表现不可忽视。尽管这款坦克的火力和装甲无法与后来的战车相比,但在当时,它的火力对于敌方的装甲车来说,依然是个威胁。例如,德国曾缴获并使用过英国的马克坦克,这款坦克的装甲仅为6毫米,显然很难抵挡住雷诺FT17的攻击。而在间战期,各国设计的装甲车虽然种类繁多,却普遍存在火力和装甲不足的问题,导致这些车辆并不可靠。
展开剩余72%随着战争的推进,法国军方开始追求更强大的火力。基于雷诺FT17的底盘,推出了雷诺FT75BS自行火炮,这款坦克加装了更大的战斗室,并配备了75毫米短管火炮。这一设计体现了法国在装甲车设计中的思路,即坦克应当作为步兵作战的辅助力量,而非独立作战的兵种。因此,直到1940年,所有的法国坦克本质上都可以看作是火力稍强且装甲稍厚的雷诺FT17变种。尽管火力上有所提升,许多法国坦克仍然使用雷诺FT17那种穿甲能力极弱的37毫米皮托SA-18炮,实际上,这些坦克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可移动的火力支援工具,而非真正的进攻型武器。
进入到二战前夕,法国军队装备的雷诺R35轻型坦克以及哈奇开斯H系列坦克在火力上有所改进,部分型号换装了长管的37毫米反坦克炮,提升了穿甲能力。然而,正如我们所提到的,这些坦克基本上还是依赖于雷诺FT17的设计思想,装备了单人炮塔,这使得车长不得不兼任多个职位,包括炮手、填装手以及车长,显著降低了战斗效率。此外,法国坦克的炮塔设计也不利于车长的观察,车长若想探查敌情,通常需要打开炮塔后方的舱盖,冒着暴露的风险,这一设计的缺陷使得坦克在战斗中处于劣势。
当1940年德国发动法国战役时,虽然德国缴获了大量法国坦克,但由于这些坦克的作战效率低下,许多法国坦克最终只能作为德国占领区的装甲辅助车。而少数像夏尔B1重型坦克这样的车辆,仍然被用于支援德国的进攻。实际上,德国在战斗中曾派遣装备有少量法国坦克的装甲部队参加霍尔姆战役,这一举动可视为对法国坦克的一次实际应用尝试。
从战略上看,英国和法国在二战初期的坦克设计思路截然不同。英国的坦克,如马尔蒂达步兵坦克、十字军巡洋坦克等,虽然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十字军坦克的奇特机枪塔设计,但这些车辆都不是单人炮塔,至少车长不必独自承担所有职责。而法国的单人炮塔设计,显然在作战效率和人员配合上存在较大缺陷。相比之下,德国的坦克在反装甲能力和车内设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早期的二号坦克虽然装备20毫米机关炮,但其合理的成员配置和内部设计使得它在战斗中具备更高的作战效率。
总的来说,法国在一战后至二战初期的坦克设计虽然具有一定创新,但在实际战斗中暴露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在战斗效率和装甲防护能力上与德军、英军的坦克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德国的四号坦克和豹式坦克等则因其更强的反装甲能力和出色的设计,在战场上取得了更好的表现。
发布于: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